朱建华:奥运夺铜后远赴美国,保持40年的跳高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赛后,铺天盖地的指责像潮水般涌来。回到北京,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体育局走廊里堆积如山的谴责信件。两年后的汉城亚运会,他虽以2.31米夺冠,但迎接他的却是刺痛眼球的横幅:“还我奥运金牌”。 这些非议,像一把把尖刀,深深地刺痛了他。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预选赛上,他在2米19的高度上三次失败,甚至未能进入决赛,他明白,一切该结束了。
1990年,他选择退役。办理手续出奇地顺利,体育局办事员连正眼都没看他一眼。收拾宿舍时,他将泛黄的训练日记扔进垃圾堆,却带走了那枚洛杉矶奥运会的铜牌——黑暗岁月的纪念。
他远赴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留学,远离了喧嚣和误解,终于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然而,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回溯1973年,在上海弄堂里,一个瘦弱的男孩,眯着600度的近视眼,跌跌撞撞地奔跑。他叫朱建华,身高已达1米62,邻居戏称他“绿豆芽”。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孩子会成为全球跳高界的王者。
教练胡鸿飞发现了他的天赋——超出常人的跟腱,仿佛天生的弹跳机器。 克服了母亲的担忧和简陋的训练条件(没有海绵垫,队员们轮流充当人肉缓冲;横杆是细竹竿,断了就用胶布缠起来),他一步步走向巅峰。1979年,他打破了全国少年纪录,穿的还是教练用轮胎胶皮手工改制的跑鞋。1981年东京亚锦赛,18岁的他以2米30的高度刷新亚洲纪录。此后三年,他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世界纪录:1983年全运会预赛2米37,决赛2米38;1984年埃伯斯塔特,他以2米39的成绩,震惊世界,成为耐克签约运动员,并登上人民日报头版。
然而,洛杉矶奥运会的失利,却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为了他被误读的开始。 高强度的训练,巨大的压力,以及赛前失眠,都让他状态不佳,但他没有声张,这反而加剧了外界对他的误解和批判。
朱建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传奇,更是一段关于压力、误解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思。 40年后,人们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向这位曾经的跳高霸主,表达迟来的敬意和歉意。 他的2米39,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中国体育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