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镀金还是求学?奥运冠军保送上大学,能跟得上课堂吗?
1. **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北京体育大学推出了灵活的“4-8年弹性学制”,允许运动员根据自身情况分段完成学业。厦门大学则设立了“冠军班”,并采用线上集训模式,以便运动员更好地兼顾学业与训练。
2. **对口专业及个性化辅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运动员,暨南大学为全红婵配备了“31”导师团队,涵盖学术导师、专项教练、心理辅导师及职业规划辅导员等。课程安排中,还增设了“体育传媒”和“运动康复”等实操课程。
3. **严格的学业要求**
从2022年起,运动员保送的大学新增了“大学先修课程”的要求,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将面临延迟毕业的可能。某985高校近三年的运动员退学率为7%,这一数字与普通学生的退学率相差无几,显示出对运动员学术要求的严格把关。
**四、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
游泳冠军汪顺,22岁时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顺利修满学分,还考取了救生员资格证;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张继科,完成了天津科技大学的本科教育后,正在攻读体育产业管理硕士学位。这些成功的转型案例表明,只要制度得当,运动员完全有能力在学术上取得突破,并成功转型。
**五、争议背后隐含的真正问题**
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2024年,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录取率达到了85%,远高于普通本科的57%。这种“绿色通道”是否公平,值得我们思考。
2. **文凭的含金量问题**
一些高校教师透露,冠军班的试卷难度仅为普通班的60%,这是否意味着这些文凭的含金量较低?它们到底能否成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
3. **运动员的职业转型困境**
调查显示,78%的退役运动员都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似乎成为了一种“缓刑期”。然而,依靠名气进入名校,是否能够真正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破局之道:双向努力至关重要**
1. **学校的责任**
借鉴美国NCAA的经验,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运动员学术支持中心,像设计训练计划那样,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学业和训练。
2. **学生的主动作为**
提议参考杨倩的模式,先在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修读基础课程,待大二时再选定专业。这种灵活的学习安排,可以帮助运动员顺利过渡到学术环境。
3. **社会的包容与理解**
社会应当打破“运动员=文盲”的刻板印象,给予这些为国争光的年轻人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全红婵等运动员从10米跳台跃入大学课堂,这条从泳池到课堂的道路,或许并不会比奥运赛场更加轻松。然而,既然她们能在3秒钟内完成207C动作,给她们七年时间,或许真的能弄懂微积分吧?你认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