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泉州人和漳州人,在台湾打了一场几百年的“架”

当然,此“唐山”非彼“唐山”,可不是指河北省的唐山市,而是指代祖国大陆的代称,意为

“大唐江山”

,和今天海外华人被称为

“唐人”

如出一辙。因为在唐代,移民台湾的热潮已然掀起,而那时候的唐朝仍然处在四海咸服、八方来朝的中心。

在台湾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

,说的就是当年那些挥泪告别故土,迁居台湾岛的移民心中的无奈与悲伤。

中国人向来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而当年,就有这样一群先民,他们只能背起行囊,最后望一眼母亲,抓一把故乡的土,然后望向大海汹涌,登上破烂不堪的木船,前往生死未卜的彼岸,这就是

过唐山

台湾的移民史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比不上非洲智人迁徙五大洲的历史,但较之欧洲人移民美洲新大陆的历史却绰绰有余,堪称是中国古代最为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台湾岛上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真正的四海为家,而和移民南洋的华人多为商人不同,选择台湾的原因,为的就是

开垦土地

虽然台湾省的移民来源十分复杂,然而大体上最主要的两个来源地是

福建和广东省

,其中福建省是台湾省最直接、最大的移民来源地,所谓闽台一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台湾不止在语言、文化、饮食上和福建省一脉相承,连血统都一模一样

,台湾移民最大的来源地是

福建闽南地区(厦、泉、漳以及继承闽南文化的潮汕地区)。

然而,到了台湾之后,泉州移民和漳州移民却在台湾岛打了一“架”,而这一打就是300来年,其中从1769年到1865年,还发展为了大规模的械斗,这就是被掩盖在历史尘埃之中的一段往事——

漳泉械斗

台湾的灵魂来自泉州和漳州

在地图上看,台湾岛距离大陆不过200多公里,在天气晴朗、无风无浪的日子,站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海边甚至还可以看到台湾岛上起伏的山脉,给人一种古代汉人很轻易就可以移民台湾的错觉。事实上,台湾海峡十分凶险,风浪起伏不定,无数船只曾在此沉没。

因此,台湾海峡又被闽粤两省的渔民叫作

“黑水沟”

台湾海峡虽然不宽,然而却盛行

西南向东北的季风

,因此在航运条件基本靠风力帆船的古代,

跨越台湾海峡几乎就是赌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所以中国古代和日本、琉球、东南亚的联系都远远比和台湾岛的联系多。

今天的琉球(冲绳县)地区还保留着许多中国元素的文化,甚至还有不少中国血统的人口,历史上就有福建九大汉姓迁居琉球的记录。

古代中国对台湾岛的兴趣其实并不大,一是因为

航海技术有限

,二是因为

土地足够

台湾岛的原住民有九大部落,被统称为

“高山族”

,人口仅为52万,他们就像

“阿里山的树木,浊水溪的鱼群”

。高山族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蒙蒙山雾下掩盖崇山叠嶂间的原住民,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台湾中部的山区。

因此,真正使得台湾得到大开发的还是大陆汉人,更准确地说是

闽南人

台湾岛最早进入中国史书是在公元230年,当时正处于三国时期,位于南方的吴国派遣1万多人的部队抵达台湾,这是大陆人第一次踏足台湾,并为之取名为“夷洲”。但抵达之后便撤兵了,并没有设立官府或者定居。

隋唐时期是大陆移民迁台的第一次高潮,因为当时海运繁盛,加上内地土地兼并严重,开始出现移民进入台湾海峡,当时也只是在澎湖列岛等靠近福建的岛屿定居,还没有进入台湾。

中原王朝对于台湾岛仍然所知甚少,沿海居民也不敢跨越危险的台湾海峡。进入宋代之后,航海技术大发展,北宋末年,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大量中原人口涌入南方,使得航海贸易发展的同时,也让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于是福建地区的一些人便进入澎湖列岛定居,

1171年,南宋在澎湖列岛设立官府,并把澎湖列岛纳入福建晋江县管辖。

南宋时期的泉州已经是中国第一大港,贸易十分繁盛,而当时台湾、菲律宾等地区的海盗都会袭击泉州港的商船,因此南宋才在金门、澎湖列岛驻兵,开始管辖台湾地区。

事实上,南宋末年,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汉人进入台南地区垦田,

但这是被官府严令禁止的,所以这些汉人大多是私自前往台湾的。

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将澎湖、台湾等地纳入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管辖。

明代之后,1387年废除澎湖巡检司,并且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把澎湖列岛地区的居民都迁回了泉州和漳州。明朝末年,朝廷昏庸、横征暴敛,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福建、广东农民无地可耕,无力承担赋税徭役,便人心思动,把目光投向地广人稀的台湾岛。

当时的台湾海峡,倭寇横行,海盗不绝。1624年,荷兰殖民者从菲律宾、印尼北上,在台湾南部沿海地区建立了

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

,以此为据点,开始占领台湾,大肆屠杀原住民。为了开发台湾,又从大陆地区招揽汉人农民入台垦荒。

1628年,闽南地区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官府却抬高了税收,这让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农民怨声载道,甚至开始同官兵械斗,漳泉二府被官府谓之“化外之地”。在漳州海澄人(今厦门海澄区)、闽商首领颜思齐联合大海盗、泉州南安人郑芝龙组织下,数万泉州和漳州地区的灾民渡海入台,在台湾西部沿海地区建立了许多村落,开始扎根下来。

当时荷兰在台湾的驻军只有2200多人,而一次性就从大陆招揽了超过5000人,每个月给15荷兰先令,大量年轻力壮的福建游民或者赤手空拳的破产农民就跨过了他们眼中吃人的“黑水沟”来到台湾。这一次移民潮连同郑成功据台后的移民潮,成为第一次大规模台湾移民潮,是为闽南人“占领”台湾打下了基础。

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明朝灭亡,同年清兵入关,天下大乱。同时,明朝宗室又在南方扶持了南明小朝廷。

荷兰人对在台湾的汉人移民也是横征暴敛,掠夺汉人所种植的甘蔗和大米,引起了反抗。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等多地,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率兵回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抗清,最终不敌,只能退向台湾岛。大量泉州、漳州遗民都随着国姓爷到了台湾,

达到第一次台湾的人口巅峰,几个月净增3万多人,军民达到10万之众。

郑成功的军费来源全部靠海商支持,为了得到台湾汉人的支持,于是在1661年驱逐了台湾岛上的荷兰殖民者。赶走了荷兰人,更多闽南地区的移民因为畏惧满人纷纷随着郑军入台,

今天80%的台湾汉人祖籍都是泉州或漳州。

为了台湾的土地,泉州人和漳州人打了起来

明郑政权在台湾地区和清军对峙长达20多年,然而很快也站不住脚。38岁的郑成功英年早逝后,明郑政权开始走向衰亡。康熙皇帝派遣泉州水军将领施琅率兵2万、战舰200艘攻台,台湾岛竖起了大清的旗帜,被归为福建省台湾府。

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台湾全岛军民还是表示“

愿率举岛归若大清之臣民”。

当时,福建沿海地区,十有四五成的居民不事农桑

,福建自古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穷山恶水,实在耕不了,而彼岸的台湾鱼米丰饶。

清初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接踵而至,还是以泉州和漳州人居多。

但是迁台的移民分布格局却不同,

泉州老乡们聚集在以台北盆地为中心的台湾北部,而漳州老乡和客家人在以嘉南平原为中心的台湾南部。

事实上,早在大陆的时候,

由于土地、水源、林木等生存资源的争夺,

泉州和漳州地区的械斗已经非常严重,不止是泉州和漳州之间,就是不同的乡、村,甚至是姓氏之间的械斗都很严重,每一任到任福建的官员都会说闽南人

“民情强悍,好勇斗狠”

迁台之后,漳泉械斗的恶习也被带了过去,早年跟随郑成功入台的多为泉州人,而后跟随施琅入台的则大多是漳州人,漳泉混居。在清初,台湾中西部已然爆发了零星的械斗,大者是不同的乡镇之间纠集百人,小者是不同家族几十人而已。

泉州氏族和漳州氏族在生存资源上的冲突是明刀明枪的,甚至出现横尸数百的情况,而台湾地区的官府根本无力管辖。其实冲突中已经暴露出一个问题——

两个氏族的血脉矛盾

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泉州人和漳州人,却在台湾打得不亦乐乎。

从清朝康熙年纪开始,虽然官府明令海禁,不让沿海居民出海,但是禁得了万里海疆,却禁不住人心,台湾的人口不断地暴增,根据《台湾府志》载,康熙年间起,大概有20来万闽人渡台,而康熙年间的福建人口大约为800万,

当时福建的人地矛盾已经十分严重。

这背后是很简单的逻辑,

无地可耕,就找不到老婆,没有老婆就无法成家,无法成家香火就会断掉,

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天大的事情。乾隆年间,第二次迁台高潮到来,台湾人口剧增至400万之众,这和当时中国总人口激增至3亿分不开干系。

不少闽南先民死于大海之上,汹涌澎湃的“黑水沟”却吞噬不了追求未来的心。他们大多是从闽南背水而来的赤脚汉,用闽南语说就是"

罗汉脚

“,

就是那些游手好闲、没爹没娘、没儿没女、没个媳妇热炕头的游民。

乾隆爷忙着下江南,而闽南人忙着过台湾。

百年械斗,历史沧桑

漳泉械斗最开始的械斗是由

泉州人

发难。由于泉州氏族占据台北一带,人多势众,大多更为富裕,需要的土地产业更多,又由于泉州在历史上

作为福建经济中心、文化古都,自然看不起无名无闻的漳州。

当时的漳泉人口分布非常复杂,泉州宗族多居住北部沿海、台北盆地以及中部沿海地区,而漳州宗族则占据嘉南平原、宜兰平原等较为内部的平原地带,台南一带则为漳泉混居。

泉州人主要居于沿海和北部,漳州人主要居于内陆和南部。

械斗之原因也十分复杂,土地、水源、宗庙、市镇、文化、习俗,甚至包括拜佛游神谁先来以及闽南语的腔调问题,反正都可以大打出手,都是为了生存。

清代的福建巡抚張集馨就上过折子说:

闽省百八十宗族,泉、漳民风剽悍,械斗不息,百年而来未止也。

在械斗的同时,大量移民也在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农业区域,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台湾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与福建、广东来往十分密切。

2010年,福建省才提出“厦泉漳一体化”。

福建人对于宗族血亲的概念看得很重,饭可以不吃,但是族里有事不能不帮。

在台湾,泉州人和漳州人已经建立了许多大氏族,分布在台南和台北。后来的移民到了也就自动站队,往往带着农具、棍棒、铁枪、刀剑,甚至用土制火药和鸟枪互相搏杀,往往还会烧毁对方的宗庙以示胜利。

台湾总兵压根没办法治理,为此引咎辞职者大有人在,他们都说:“漳人、泉人生性顽劣,械斗不已”。台湾一府四厅的地方官也大多是大陆来台的外省官员,不了解宗族问题,只能“听之任之”。清代时的台湾像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宗族社会,

氏族首领一呼百应。

被记录在册的大规模械斗就有上百次,

比如1783年嘉义大械斗,1806年新竹大械斗,1844年台北大械斗,1855年淡水厅大械斗等等,除了漳泉械斗,还有广东移民内部的土客械斗,各有胜负,死伤者非常之大,诸如1855年淡水厅大械斗死伤者过千。在台北

艋舺

,还出现过漳泉械斗后一座村绝户的情况。而那些一天时长的小械斗,泉州人和漳州人内部也打,以村与村、姓与姓为单位。从漳泉两大宗族械斗,到漳泉内部的宗族械斗,无休无止。

这些龙蛇混杂的大械斗之中还出现了一些借题发挥,比如

台湾反清三大民变

台湾就有的关于漳泉械斗一些传说,据说台北龙山庙会在中元节出现鬼魂械斗的诡异场景。当然都是些无稽之谈,但可以能看一些历史的影子。

这些械斗断断续续,大大小小,一直持续到了日本侵台时期。清末时,台湾成为最先接触西方文明的中国省份之一,经济好了,械斗就开始收敛。

1860年开始,台湾(今台南)、沪尾(今新北)、鸡笼(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继开港。

1885年,台湾府从福建省脱离,设立台湾省,由刘铭传任巡抚,他率先在台湾推行洋务运动,修建铁路和工厂,办电报,开教育,使得台湾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甲午战争到来而改变。日本侵台之后,由于共同的压力,漳泉械斗平息,家国大义取代了宗族情节,台湾汉人高呼

“宁可战死而失台,不可拱手而让台”

世人不该只记住台湾原住民的雾社起义,也该看看台湾汉民们的抗日之举。

从福建人在台湾的械斗看中国人的宗族

宗族是一个避免不开的词汇。

虽然漳泉械斗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土地和生存压力,但在这个过程中,

宗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因素

,福建的宗族传承保存得很完整,许多家族族谱一直从唐宋时期记载至今,从未断绝。

我们福建人生来面朝大海,往往四海为家,闽台一家亲,世代不变,今天福建地区的许多族谱里仍然记载着迁居到世界各地的福建人的名字。

无论如何,如果你把身体交给四海的他乡,请记得你要把灵魂交给氤氲香火的祖庙,写在家谱里的名字将永远熠熠生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