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被看好的起点
1998年法国世界杯开赛前,美国男足的世界排名仅为第32位,被媒体戏称为“陪跑队伍”。尽管1994年本土世界杯曾闯入16强,但此后球队经历换帅动荡,阵容青黄不接。主帅史蒂夫·桑普森在预选赛中大胆启用新人,包括20岁的兰登·多诺万和归化球员克劳迪奥·雷纳,这一决定在当时饱受争议。
二、小组赛的惊艳表现
美国队与德国、南斯拉夫和伊朗同组,首战对阵德国时,埃里克·温纳尔达第29分钟的凌空抽射一度扳平比分,最终虽1-2惜败,却让世界看到了这支球队的韧性。次战伊朗的“政治德比”中,美国队凭借布莱恩·麦克布莱德的头球破门2-1取胜,这场胜利被《纽约时报》称为“足球外交的奇迹”。末轮对阵南斯拉夫,门将凯西·凯勒高接低挡扑出5次必进球,助球队1-1逼平对手,以小组第三惊险晋级。
三、淘汰赛的悲壮谢幕
1/8决赛面对后来的冠军法国队,美国队摆出“铁桶阵”死守83分钟,却被利利安·图拉姆的远射绝杀。赛后桑普森感叹:“我们距离改写历史只差7分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队本届赛事共跑动场均112公里,位列32强之首,“跑不死”的标签从此成为美国足球的象征。
“他们用双腿跑出了尊严。”——法国《队报》赛后评论
四、遗产与反思
尽管止步16强,但这支美国队为后续发展埋下种子:雷纳后来成为国家队队长,多诺万在2002年世界杯大放异彩。而桑普森坚持的“体能+反击”战术,也成为美国足球黄金一代的战术模板。如今回望,1998年正是美国足球从“荒漠”走向“绿洲”的转折点。